中国科学家揭秘人体衰老密码,开启抗衰新征程

发布于:2025-07-26 阅读:1
近期,中国科学家在衰老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绘制出人体衰老蛋白质图谱,揭示器官衰老“时间表”,发现线粒体“双相分子时钟”。这些成果为理解衰老机制、评估器官年龄提供新视角,也凸显中医药抗衰优势,助力精准干预衰老,延长健康寿命。

人类对衰老奥秘的探索从未停止。近期,中国科学家在衰老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为我们揭开了人体衰老的神秘面纱。

人体衰老

北京时间7月25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刘光慧研究员等合作团队在《细胞》发表研究成果。他们首次融合超高灵敏度质谱技术与机器学习算法,构建了横跨人类50年生命周期的蛋白质组衰老图谱。该图谱涵盖七大生理系统、13种关键组织,从蛋白视角呈现了机体增龄性演变的全景式动态景观。

研究发现,人体器官衰老并不同步。30岁左右,血管(主动脉)和肾上腺率先偏离年轻稳态,成为衰老的“先锋哨兵”。45至55岁是衰老进程的“暴风骤雨期”,绝大多数器官的蛋白质组经历剧烈震荡,标志着多器官系统性衰老的加速与确立。

同时,研究揭示了蛋白质信息流紊乱是器官衰老的核心特征之一,还首次确立血管系统为衰老进程的“先锋组织”和“衰老枢纽”。衰老的血管系统发挥核心调控功能,驱动并放大全身多器官的系统性衰老进程。基于此,研究团队构建了覆盖13种人类组织的特异性“蛋白质组衰老时钟”。

而中科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科研团队也有重要发现。他们在《自然·衰老》期刊发表的成果显示,人体的“能量工厂”——线粒体内部编码了一套“双相分子时钟”。这意味着我们体内的细胞会通过两种截然不同的模式记录时间的流逝,解释了身体不同器官为何衰老节奏不同。

“快闪族”器官,如皮肤、消化道、肝脏等增殖性组织,细胞持续更新换代。在细胞分裂过程中,线粒体DNA随机产生的复制错误会不断积累,可能导致组织功能障碍或肿瘤发生。“长跑选手”器官,如心脏、大脑、肌肉等终末分化组织,衰老特征表现为突变主要集中在线粒体DNA的特定“热点”区域。

线粒体时钟

这些发现为我们理解衰老机制提供了全新视角。“线粒体时钟”为每个器官配备了专属时序相位的“衰老GPS”,我们或许能通过对特定标志物的精密分析,评估各个器官的生物学年龄和衰老轨迹,在症状出现之前预测患上衰老相关疾病的风险。

在抗衰方面,中医药的整体抗衰老方案价值日益凸显。中医理论认为,“肾精”是生命之源,肾精亏虚是衰老的总根源。中医药在“补肾填精”方面经验丰富,八子补肾方就是典型代表。它能对衰老的多个关键靶点产生积极影响,如改善线粒体功能、调节与衰老相关的信号通路等。

此次中国科学家的研究成果,不仅深刻揭示了衰老的系统性本质,更为衰老研究与干预开启了新路径。未来,我们有望精准评估衰老、锁定干预靶点,将衰老相关疾病的防治关口大幅前移,实现精准重塑蛋白质稳态网络,延长人类健康寿命的目标。

中医药抗衰

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admin@pbootcms.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标签: 人体衰老 蛋白质组图谱 线粒体时钟 中医药抗衰

相关文章